央视网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4月17日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开展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时间为2025年4月18日至7月31日。
今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正式施行。该司法解释明确,消费者自付款之日起7日内有权请求经营者返还预付款本金。然而,现实中,各商家预付式消费模式不同,退费规则不一,消费者想要7日无理由退款还是有点难。
美国政府近期肆意对贸易伙伴挥舞“关税大棒”,不仅招致贸易伙伴反对和反制,也在美国国内遭到普遍质疑。贸易冲突导致消费者信心恶化、通胀预期攀升、投资者财富缩水,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不少机构和专家预计,美国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经济停滞乃至衰退的风险显著升高。
华农财险正危机四伏。成立以来,股东方经历多个周期,先由农业系股东主导,再有华邦入股,国有股东光环逐渐淡去。如今,公司陷入困境,大股东股权遭冻结、偿付能力现“下坡路”、财务实力评级从“BBB”下调至“BBB-”,最终评级被撤销。
25亿元一次性购入万达旗下204家高端酒店,同程旅行的大手笔,成为了业内热议的焦点。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理清各部门食品安全责任,填补全链条监管中的空白缝隙,增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效能。《意见》找准了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中存在的8个薄弱环节,对应提出加强协同协作协调的21项具体措施。国务院食安办日前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详解管理新举措,回应社会关切。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河北、江苏、河南等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并就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提出要求。
渤海银行在2024年通过压缩高风险业务、加强公司业务布局及金融市场业务的策略,成功实现了整体盈利的增长。然而,零售业务亏损、消费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以及合规问题依然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华社纽约4月15日电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5日下跌。
近年来,在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和融资模式转型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城投公司开始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数字债权凭证,作为创新的融资工具。
在民生消费领域,预付式消费模式已深度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从教育培训到健身美容,从餐饮零售到家政服务,这种便捷的消费方式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然而,频发的商家“跑路”、服务缩水、退款无门等问题,不仅侵蚀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信任机制。
新华社纽约4月9日电(记者刘亚南)美国国债收益率9日显著上升,创下数月来最高水平。市场人士认为,美国关税政策推动投资者抛售美债,正加剧外界对美债市场可能“崩盘”的担忧。
新华社纽约4月9日电 美元指数9日下跌。
2025年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深化交叉执行、规范执行工作情况和执行实施专题指导性案例,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姬忠彪主持。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介绍了首批执行实施专题指导性案例。
新华社纽约4月8日电 国际油价8日下跌。
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当天下跌0.30%,在汇市尾市收于102.955。
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下跌320.01点,收于37645.59点,跌幅为0.84%;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跌79.48点,收于4982.77点,跌幅为1.5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35.35点,收于15267.91点,跌幅为2.15%。
市场重要时刻,上市公司增持回购潮再起。Wind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4月7日至8日23时,已有逾230家上市公司密集出手,发布增持回购相关公告。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真金白银”积极增持回购,在充分展现发展信心的同时,也能够较好地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投资者信心。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春耕备耕,农资先行。农资质量安全事关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国各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农资打假”审判工作,扎实履行刑事审判职责,依法从严惩处各类制售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进一步加强涉种子刑事审判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等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突出对种子等伪劣农资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为依法惩治相关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政策依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种名为“AI复活”的服务在清明前夕悄然兴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项服务声称,只需提供逝者的照片或录音,就可以通过AI技术让亲人在屏幕上“活”过来,甚至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