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防止“供需”双降,要为消费复苏扫清障碍

开年以来,消费复苏、经济回暖,但需求恢复的压力依然存在。

今年五一,全国国内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和100.66%。但人均消费是下降的:今年五一人均每次旅游消费约540元,2019年同期约为645元。

另一组数据反映了类似的趋势。今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3.8%,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4.5%。相比经济大盘,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较慢,这可能会拖累消费复苏,进而影响后续经济增长。

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但会议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会议指出,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

在日前召开的2023数字经济(东湖)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光普博士表示,当前需求端的恢复慢于供给端。若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持续的时间过长,企业库存增加、产能利用不足、投资意愿下降,前期恢复较快的供给端可能会受到拖累,甚至会导致未来经济陷入供给需求“双低”的处境。

要遏制这种恶性循坏,就得尽快把需求提上来。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扩大需求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降低服务业的准入门槛,既能增加有效供给,也能通过恢复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加居民收入。同时,还要加快消除一些领域不合理的限制性因素,推动需求潜力的释放。

需防止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持续时间过长

杨光普表示,当商品消费恢复速度过慢,工业企业库存就会增加;库存增加多、订单又比较少,企业的效益就会受影响;企业效益不好,就不敢投资,同时为了去库存,就会选择降价。近期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数个月下跌,跟需求不足有很大关系。

这最终会影响消费:如果企业对未来没有信心,那么就不敢投资扩产、扩大招聘,这就会对就业和员工收入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需求进一步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杨光普看来,现在要紧的就是把可能形成的恶性循环止住,让需求尽快地提上来。以居民消费为例,这部分需求之所以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不同消费群体的原因不一样。从低收入群体看,大家面临的是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人们的工作和收入还没有恢复正常。

从中等收入群体看,大家面临的是消费意愿不强的问题。这是因为大家对未来的收入增长有担忧,再加上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刚性支出仍有顾虑,很多人即便有钱也不敢花,过去两年不少人的预防性储蓄明显增加。

从高收入群体看,大家面临的问题是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找不到有效供给。

不同收入群体面临的困境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对低收入群体而言,恢复就业、恢复收入关键。

考虑到未来服务业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那么恢复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要用改革的办法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加快消除住房、汽车等领域不合理的限制性因素,同时要增加有效供给,推动需求潜力的释放。

上一篇:商务部:中方正按照CPTPP加入程序与各成员进行沟通和磋商
下一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快形成战略性输水通道

舆情

更多

多媒体

更多

排行